跨国电力设备制造企业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国。
2012年,无论是ABB与国电南自成立合资公司还是GE与中国西电共建研发中心,亦或是西门子与上海电气在风能领域携手合作,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电力市场中,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之间正在发生着“由师变友”的微妙变化。当“超国民待遇”变得模棱两可,低廉劳动力成本时代即将终结,逐渐掌握世界核心、先进技术的本土企业开始更加成熟凶猛,跨国企业地位岌岌可危,仿佛进退失据。
“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低成本的国家,外企通过技术转让和中方建立由外方主导合作公司的时代已经过去,在中国这样一个活跃的全球第一大电力市场中,我们正努力成为一个更加本地化的企业。”阿尔斯通中国(简称“阿尔斯通”)总裁兼阿尔斯通交通运输亚太区总裁濮利康接受《中国电力报》笔者采访时表示。施耐德电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简称“施耐德电气”)中国区副总裁王洁也认为:“中国已不再是人口红利的市场,对跨国公司而言,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已被提到新的高度。中国已成为施耐德电气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场。”
“本土创新”是制胜法宝
向来复杂的中国市场正在发生着一系列的复杂变化,“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诉求将愈加明显。如果说跨国企业不能彻底读懂中国,那“为中国创新”不失为一剂揣摩她的“良方”。除了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提高研发投入外,包括产品、服务、营销、管理、人才甚至社会活动方面的全方位、全流程的创造性思路与实践似乎更能符合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
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施耐德电气从进行本土化制造到本土化服务转型,并将带有“中国原创”精神的产品和技术输送到全世界。“‘中国原创’的内涵不仅限于产品制造与研发,更全面地包括了量体裁衣式的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以及人才培养创新。”王洁认为,中国经济的强劲发展为施耐德电气的持续创新提供动力源泉。
“中国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以创新、合作、共同发展为标志的新的商业周期。”濮利康指出,没有创新与研发,就没有企业的未来。2011~2012年,阿尔斯通在研发上的投入高达6.82亿欧元。发电领域的GT13E2燃气轮机、Haliade150型海上风机、用于核电汽轮机的LP75型超长末级叶片等是本土创新的最好例证。
GE的CEO杰夫•伊梅尔特曾提出“反向创新”的概念,即从距离需求最近的地方进行创新,而非发达国家将技术、产品等创新成果拿到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方式,现在看来,这种趋势愈加明显。“全球标准化产品一统天下如今对于绝大多数公司来说都已不太现实。包括产品、渠道在内的一整条产业链需要做迎合中国市场的本土化创新。”GE中国公关总监李国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