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士照明9月4日晚发布公告宣布吴长江回归,但所任职位并不是重新担任公司的董事长,而是担任公司新设立的临时运营委员会负责人,这意味着近四个月的雷士风波暂告一段落。
和昏天黑地的国美控制权之争不同,雷士照明风波主要是由一家私募股权基金掀起的上市公司治理战争。因行业恶性竞争,股权基金谈判地位正在下降,在大家都避谈“控制”,主讲“服务”的当下,民营企业传统式管理还有很大土壤的生态环境中,一家股权基金掀起公司治理结构的战役,需要很大勇气,也可能要因此付出不小成本。因此,雷士照明风波震动市场,震动股权投资界。
透过长达四个月的争斗,我们看到故事的本源:一直对雷士照明治理结构十分不满的投资人在创始人吴长江被协助调查而辞职的情况下,看到了机会和希望。他们原本以为,这个契机,可以帮助他们在雷士照明迅速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形成股东会、董事会和管理层各司其职、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因为,仍然存在粗放式管理烙印的雷士照明让投资人时刻如履薄冰。
但这场公司治理革命也许从一开始就注定难有结果。
公司治理革命意味着通过各方的利益缠斗,建立并完善一整套合乎法律的游戏规则,进而对股东、董事会、管理层进行更为清晰的角色定位,通过相互制衡推动公司决策的科学化,同时使公司运作更加透明,伤害性更小。
在符合法律和章程的基础上,参战各方尽可以合纵连横甚至大打出手,其胜败将取决于所有股东甚至所有利益相关方的意志。一家上市公司的利益相关方,包括股东、管理层、员工、经销商、供应商,在中国国情下往往还会牵连地方政府。各自的角色立场不同,对于公司命运的态度自然迥异。
这场战争中,掀起治理革命的股东——赛富,并未与其他利益关联方形成合纵连横的铁血同盟。在一定情况下,其只能孤军奋战。
表面上,高盛、施耐德都是他的同盟军,合计股权占到雷士照明总股本的43%,在雷士照明董事会拥有过半数席位。但是,不能忽视的是:赛富已经收回其在雷士照明的投资成本,且已实现盈利;而高盛、施耐德进入雷士照明的成本都在4元/股上下,而这场风波导致雷士照明股价暴跌,高盛和施耐德已出现了严重亏损。这样的亏损数字,对高盛和施耐德来说,都面临巨大压力。毕竟,高盛这样的私募股权基金,投资回报才是最重要的,而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并非其最关心的事情;施耐德进入雷士照明看重的是其销售网络,而风波使雷士照明这张网络面临被瓜分风险,这是施耐德不愿看到的。
只有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才能够为投资者带来长期稳定的安全收益。这样的道理,高盛和施耐德,甚至是中小股民都明白,但是,对这些投资人或利益关联方来说,远水不解近渴。在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选择上,阶段性投资人大多会选择后者,包括经销商和供应商,甚至地方政府。
这是一种不可忍受之重——这样的现实也导致了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的进程较慢,导致国美控制权之争等涉及公司治理的战争都没能取得胜利。
与其在别处仰望,不如在这里并肩。因为上市公司纷乱复杂的利益关联,在上市公司治理的战役中,很难出现这样史诗般壮怀美景。好在,这样的战争引发,也是另一种推动力。经此一役,期望企业管理人和股东们真地对各自的角色和游戏规则的认识能有根本性改变,而不是仍停留在个人是非判断和道德品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