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士照明的风波已经过了最高浪潮,剩下的就是各界人士的各种反思。
恰在此时,记者见到了一位雷士照明最初在广东起步时的老同行。回忆起吴长江,这位50多岁的老人就一句话:“特别能吃苦。”
1994年那会还没有雷士照明,只有一个5个人创业的明辉电器公司,公司是租的一套三室一厅的民居。老人第一次进到那里,就看到5个人光着膀子趴在地上画产品设计图。没有空调,电扇也不敢吹,因为怕图纸被风给刮跑。吴长江正在为了一个2万只手工设计人工组装的电灯订单四处找人找关系,正忙得焦头烂额,十分辛苦。老人问从重庆背井离乡的吴长江何苦来着,他就一句话:我来广东是要当老板的!
业界知道吴长江时,多是他和3个合伙人的故事。那时的雷士照明已经初具规模,吴长江也已经在广东完成了他最初的资本积累。
吴长江的创业故事是上世纪90年代很典型的草根民企发展壮大的案例。吴长江的身上也具备着中国草根民营企业家所共有的企业家特点:目标坚定,吃苦耐劳,遇到问题能灵活应变,而且擅长经营关系。
变通,是吴长江在企业遇到困难时最大的制胜法宝。这一点,从跟随他多年的庞大经销商团队中就可见一斑。
然而,当中国草根精神遭遇现代资本投资模式,吴长江的制胜法宝便失去了它的无边法力,甚至变得无能为力。
不对等的博弈
创业者和VC投资者的资源嫁接,是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绕不过去的必由之路。从资源数量角度来讲,投资机构可以同时投很多项目,但创业者不管引进多少家投资机构,战场永远只有他创立的这个企业,所以都是“只能赢不能输”的心态。
在这种心态下,草根创业者在引进VC时都是企业发展遇到了自身无法解决的瓶颈,只求解决燃眉之急,很容易对VC提出的苛刻条件照单全收。对于见多识广的VC而言,利益最大化是其最终目的,所以会首先利用合法合理合规范的条件,为自己的利益编织出一张逻辑严密的风险控制体系网,投资者和企业未来的动向,一般都在自己的法眼掌控之内。
所以创业者跟投资机构的博弈,从一开始就不对等。
虽然一直在强调“共赢”,但一个是“索”方,一个是“取”方,加上信息经验的不对称,合作前景好还可以,一旦有分歧,悲剧往往在博弈一开始,就埋下了源头的伏笔。
吴长江和创业伙伴的关系破裂,导致他急需资金购下对方手里的股权。这便是“燃眉之急”,假若他是在资金链不那么困窘、企业发展平稳过渡的情况下引进的投资方,相信对于日后和投资方之间的风险控制博弈,也会有充足的时间和心境去思考和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