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去灵魂人物,雷士工厂已停工两周,经销商将在中山开会商量成立新公司,另起炉灶。包括供货商、经销商在内的“大雷士”体系面临瓦解风险 ]
董事会谈判陷入僵局,雷士照明正朝着最坏的方向发展。
吴长江重回自己一手创办的雷士似乎变得渺茫。公司董事会连续两天开会讨论他回归的事宜,仍然没有结果。
失去灵魂人物,雷士工厂已停工两周,经销商也已迫不及待。今天他们将在中山开会商量成立新公司,另起炉灶。包括供货商、经销商在内的“大雷士”体系面临瓦解风险。
资方“拖”字诀
7月12日,雷士管理层、供应商和经销商与公司董事会见面,并提出四个条件——吴长江重任雷士董事长和执行董事;管理层、经销商的两位代表加入董事会;管理层获得15%的期权;施耐德退出管理层。董事会称8月1日前回应,但至今没有结果。
“大家谈不拢。”高工LED研究院院长张小飞分析认为,软银赛富、高盛、施耐德三家外资股东已站在一条船上。如果要退出,目前雷士股价这么低,不适宜;如果不退,那么就要按所持股比,在公司董事会获得话语权。
雷士的股价从5月25日开盘价2.16港元,跌至7月13日的1.41港元,跌幅逾三成。
截至2011年12月31日,在雷士照明中,软银赛富持股18.33%、吴长江持股约18%、施耐德持股9.13%,高盛持股约5.6%。尽管今年5月增持后,吴长江持股19.95%,重回第一大股东,但是也远不及三家外资股东合共所持的33%的股权。
张小飞认为,资方立场一致:吴长江可以重回董事会,但不一定给他做执行董事、董事长,资方不满吴长江之前的关联交易,担心吴长江重掌控制权,又会出现利益输送;即使没有利益输送,雷士支持这个“体外”的供应、经销体系继续做大,日后更不可控。
而且,软银赛富、高盛等资方在之前的交易中,对雷士的投资早已收回。但如果它们现在让出雷士控制权,就会树立一个坏榜样。资方在中国投资众多,若每一家公司都是“你资本来了,还得听我创始人的”,那么资方日后将难以立足。
“所以资方用‘拖’字诀,来应对工人停工、供应商停供、经销商不下单的‘乱局’。”
吴长江进退“两难”
这样,吴长江就进退“两难”。张小飞说,如果进入董事会,但掌握不了控制权,无异于傀儡。他以前对他的“子弟兵”(管理层、供应商、经销商)采取的种种“优惠政策”,可能会受到董事会的限制,而执行不下去。比如,雷士对经销商的授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