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子工控网讯:“智能制造、工业4.0”等概念正受到全球热捧,在中国,与之对应的就是国务院去年年中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跨越的进程中,“世界工厂”中国所蕴含的无限商机,已开始让全球企业界兴奋不已,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施耐德电气”)便是最早一批嗅到其中巨大商机的跨国企业。
拥有180年历史的制造业巨人——施耐德电气诞生于工业1.0的“蒸汽时代”,崛起于工业2.0的“电气时代”,壮大于工业3.0的信息化时代,当然不会错过工业4.0和智能制造的饕餮盛宴。施耐德电气1987年进入中国市场,29年以来一直推行本地化战略,并取得丰硕成果,当然也不会错过“中国制造2025”的市场机遇。
作为完整经历过四次工业革命浪潮的百年老店,施耐德电气对方兴未艾的智能制造有着无可辩驳的话语权,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工业事业部中国区负责人马跃对此有着自己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制造到智造 柔性的魅力
《中国经营报》:作为施耐德电气智能制造业务的负责人,请您谈谈对“智能制造”这个热词的理解?
马跃:谈到智能制造,我们不妨简要了解一下四次工业革命的概念。大家比较熟悉卓别林的《摩登时代》,有一个画面是工人不断在快速流水线上拧螺丝,这实际上是工业2.0的概念,就是大规模生产,以及从农业化到工业化的过渡。
堡业3.0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实际上是以1969年汽车厂开始使用莫迪康(Modicon)可编程控制器,在汽车生产线中开始自动化和信息化的产业升级作为开端节点的。很荣幸,施耐德电气目前就拥有莫迪康可编程控制器这个品牌,因此工业3.0发端的节点曾经始于施耐德电气非常自豪的一个产品。工业3.0解决的问题,是把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融入到大规模工业生产中,它带来两个明显的好处。第一是把原来大规模工业生产中可能产生的质量问题极大地减少了,质量得以提高。第二,因为把信息化技术投入到规模工业生产当中,实现了成本的可控。这是工业3.0带给整个制造业的突飞猛进的变化。
堡业4.0更多讲的是柔性生产的概念。工业3.0时代解决了质量和成本两大难题之后,带来了一个副产品——生产的柔性不足。比如我们做手机一条生产线一个月可以生产100万台,但没有任何灵活性可言,就像一个人很健壮,但是胳膊腿不灵活。
《中国经营报》:那目前中国制造业的现状是怎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