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市场规模过万亿的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的每一次政策出台,都会牵动无数人的神经。2008年,中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为1.4万亿元,相当于当年GDP的4.7%,就业人数达2500多万人。2009年总产值达1.7万亿元,2010年这一数字增长到2万亿,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目前,国家发改委会同环保部等部门编制的《节能环保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也已编制完成,预计今年年底将会公开发布。有关专家预测,到“十二五”末期,中国节能环保产业市场规模将会超过4万亿,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一个美丽的传说?
2010年9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把节能环保产业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节能环保产业被寄予了厚望。
众所周知,节能环保产业具有强烈制度驱动型特征,在全球范围都是如此。一是政府要不断提高的能效、环境标准和有效的规制,这是节能环保产业需求的重要推动力。二是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初期需要政府的直接鼓励政策,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支持、金融支持、配额交易、绿色采购等。三是节能环保产业具有混合经济的特征,一些环境服务具有公共物品性质,私人部门介入需要政府授权;水供应和污水处理等市政工程具有自然垄断特征,需要一定规模才具有经济可行性;而其他私营企业作为主要参与主体的大量环境产品和服务,也需要政府制定好市场规则,以使企业在竞争中实现资源高效配置。
中国节能环保产业市场规模及增长趋势图
目前,国内众多的以“节能环保”概念为题材的上市公司超过300家,无数占据重要垄断资源的国有企业也纷纷带上“节能环保”的帽子。一时间,在政策的助力和媒体的推波助澜之下,节能环保产业的利好消息频频见诸报端,“节能环保”成了众多利益相关者进行概念炒作的重要题材。
然而,实际的情况远不像媒体报道的那样乐观。在中国的现实市场环境当中,众多的从业者认为节能环保产业不是一般地“难做”,他们不禁产生疑问:一个在商业和政治上无比正确的热点产业,为什么在现实市场中不断地“撞南墙”?有一些深入研究节能环保产业的学者甚至认为,节能环保尚不能形成一个产业,更无法承受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的称号。
城墙内外,冰火两重天
与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的是,节能环保产业是典型的工程驱动型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的市场结构呈一个倒金字塔的形状:产业链的上游是为数众多的产品生产企业、研发单位和服务机构;产业链的中游是一些工程分包商、产品代理商、分销商等中间商;处于产业链下游企业的总集成和总承包企业是整个产业链的聚焦点,只有通过这些企业才能打通上游为数众多的中小型供应商与最终需求方的业务通道,整个产业才能够被带活,谁能够撬开市场的瓶颈,谁就拥有话语权。
问题在于,在目前的市场上,撬开市场“瓶颈”的关键点在什么地方呢?笔者认为,目前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能够获得手握大权的地方政府的支持,二是能够打点好利益相关部门的关系。
那么谁有能力解决好这两个问题呢?首当其冲的是国有企业,出生好,也不缺资金和人脉,具有先天的优越性。另一类是能够顺利游走于政府和企业之间,擅长协调政策和商业利益的企业和个人,所以节能环保领域也是项目“倒爷”和懂“运作”的二道贩子十分活跃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