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能源管理源自西方发达国家,通俗来讲,就是节能服务企业对客户的能源使用和管理做“望、闻、问、切”的综合诊断,然后提供节能项目设计、设备选购、安装调试、维修保养等一条龙服务。节省下来的能源费用,双方按比例抽成。
这一市场化的节能模式在国外早已发展得红红火火,在国内却呈现喜忧参半的局面。记者在浦东采访发现,已实行“合同能源管理”的用能方获益良多,节能服务企业则遭遇资金难题而叫苦不迭。
合同能源管理源自西方发达国家,通俗来讲,就是节能服务企业对客户的能源使用和管理做“望、闻、问、切”的综合诊断,然后提供节能项目设计、设备选购、安装调试、维修保养等一条龙服务。
日前,以上海市委办公大楼“领衔”的沪上10座建筑,聘请了一位提供专业节能服务的“洋管家”——法国施耐德电气。这让“合同能源管理”再次走进大众视野。
浦南医院“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真实体验
“不花一分钱,尽赚数十万。”这是发生在浦南医院的真实故事。
近年来,国家一直提倡全社会节能减排。浦南医院院长刘卫东看着院里硕大的锅炉,想要响应国家号召。但是,如果医院为此投入一番人力、财力,今后就能减少能源浪费、成功“回本”吗?他犹豫了。
直到2007年,刘卫东接触到了“合同能源管理”这一概念,立即觉得这是个推行节能改革的好方法。于是,敢于创新的他拍板上马该项目。
2008年伊始,浦南医院引入第三方企业为医院节能,将中央空调机组释放出来的热能进行回收利用。当时,浦南医院是全国第一家试行“合同能源管理”的医院。对于一家颇有历史的事业单位来说,首尝“螃蟹”是需要魄力的。
好在一年后,医院决策层真的放心了:节能效果相当明显,当年就省下93.7万元的费用,比2007年的能耗降低18.4%。不仅如此,由于原先供能的锅炉已拆除,既省免了5个锅炉工每年30万元的工资总额,还腾出来300多平方米的用房,被改建成可容纳800多张床位的病房。同时,按照合同,负责实施节能改造的上海中普节能科技公司承担了设备日常维护和维修的任务,今后医院不必再为维护节能设备而操心。
实现能源循环利用是否以巨额投入为前提呢?浦南医院的回答是:投资为零。因为节能设备均由上海中普科技公司提供。头5年,医院将省下费用的一半给该公司,此后将减为4成。没有花钱,还省下百万费用,又节约了能源,这不得不说是一件利国利民利医院的大好事。
然而,这边欢欣鼓舞,那边却愁眉不展。为浦南医院解决了问题的上海中普节能科技公司很郁闷。
“浦南医院是我们第一笔业务,为了打响牌子,我们赔钱赚吆喝,亏了几十万。”总经理王承德无奈地说。该公司从2008年开始做合同能源管理业务,浦南医院即首位顾客。以浦南医院项目为例,王承德向记者算了一笔账:公司一开始投入了300多万元的设备,此后派遣1名技术工人长期驻守,每年费用约8万元;为医院每年节省费用100万元,与医院的分成时间为9年,前5年分成50%,后4年40%。如此,不算9年后的维护费用,这项目基本收支平衡。但实际上,9年后,公司仍需负责维护,而且这些设备零件的寿命约为10年,可合同期长达15年。
更让他苦恼的是,牌子打响了,日子还不好过。王承德称,公司每年投入将近千万元,至今已投入2500万元。但由于项目回收成本时间长,两年多来只收回800万元,缺口达1700万元,这对于注册资本为700万元的公司来说已是“天文数字”。
为了将公司经营下去,王承德已经债台高筑。4年前,他卖掉了名下的两套房子,当时市值约140万元。后来,他把自己一套价值500万元的房子抵押了,换来360万元银行贷款。然而,靠银行输入的“血液”依然远远不够,他开始向别人借贷,利息比银行高60%。每个月,这些借款利息就高达250万元。
不只是王承德面临难题。设备投入大、回收周期长,也让国内不少节能服务公司陷入困境。据统计,上海90%以上的节能服务公司遭遇资金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