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几年内,节能的话题在业内不断升温。一方面,是企业节能的外部压力在加大,相关的舆论、行业规约等推动效应日益显著;另一方面,企业自身的经济需求也迫使其寻找新的效益点,节能作为降低生产成本的一个重要要素,其重要性越来越引人关注。
近日,国家《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的打造已基本完成,到2015年时,中国节能环保产业将在GDP内占据7%~8%的份额,几乎注定将成为新的支柱产业之一。其发展势头不可小视。这一趋势的明朗化,也正面印证了节能的商业价值和日益重要的战略地位。
而在企业寻求节能的过程中,自动化领域的技术无疑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事实上,自动化的发展本来就植根于追求工业生产的高效化、精确化、智能化的理念,这也恰恰与节能的大方向不谋而合。
在企业寻求节能的路径上,自动化系统、产品与技术可谓深入其中,并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节能型自动化产品、系统的市场也随之迅速扩容。从数量与规模上来说,这一市场蓬勃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
而更重要的一个事实是,中国用户看待自动化节能的视角也在迅速地走向成熟、走向深入、走向多元化,这样的变化也十分令人欣喜。毕竟,用户如何看待节能、如何理解节能、对节能有怎样的思考和需求,这些正是决定自动化节能市场能否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利用变频器等装置节能曾一度是被企业最为熟知和欢迎的节能途径,到今天,这一类产品仍然活跃在自动化节能市场。而在今天,节能已经不仅仅是设备的简单替换,因地制宜、与管理相结合等理念日益深入到自动化节能的大趋势当中。
随之而来的,则是自动化节能新技术、新概念乃至新商业模式的又一轮百花齐放。体系化节能、工艺节能、能效管理等概念不断冲击着市场,并为具有节能需求且求知欲空前旺盛的中国企业用户带来了新的视角。
一方面,这与国际自动化先进厂商在中国节能市场的不断深入密切相关。由于看到这一市场的勃勃生机,国际自动化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在节能自动化领域的推广。很多一度在中国市场显得有些“超前”的技术和理念变得正逢其时,所以国际厂商也更愿意把新的产品与系统推向中国市场。
另一方面,用户对节能的要求也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由于行业广阔,用户的情况也复杂多样,面对着越来越多的节能选择,用户开始本能地寻求最适合自身情况的、灵活的节能之路,这也自然为多元化的自动化节能奠定了市场基础。
因此,我们看到施耐德电气从产品供应商转型为能效管理解决方案提供商;看到西门子积极打造并实践创新型节能业务模式;看到霍尼韦尔致力于将能效管理、先控技术等节能利器应用于其优势性的过程控制业务……我们也看到,更多的公司也正在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实现细分技术对节能的贡献,传感技术、软件技术甚至是方兴未艾的物联网技术,都活跃在这一领域,为用户提供了新的选择。
设备节能担当基础手段
早在几年前,节能的号角已然响彻国内工业市场。而在当时,广大工业用户实现节能的方式还主要是购置节能装备,这是一种非常直接的方式。而从自动化的角度来说,变频器、节能电机等产品成为了最广泛和最普遍的节能装备。
以变频器为例,广大的节能市场为这类产品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遇。尤其是在风机、水泵类应用场合,变频器的节能效果最为突出且立竿见影,不但能够节能,还可以有效避免电机启动时的大电流冲击,降低关键机械部件的磨损。尤其是在电梯、重机等行业中,变频器的再生能量回馈功能还可以进一步增加节能效果。
变频调速的效果对于一些电机使用大户来说尤其显著,即解决了实际的节能问题,还实现了一举多得。所以,变频器也一举成为了节能领域的典型产品,直到目前,这也仍然是用户投入成本最大的自动化节能市场之一。
而同样地,高效电机、节能照明、节能阀等节能设备,在节能的大背景下也快速地走入了工业用户的视野,并得到大规模地应用,这样一个个节能的“设备点”通过节能效果的累加,最终将经济利益体现在用户的电费中。
这种朴实的节能方式,被很多厂商称之为“点节能”,即“设备节能”。用户这种购买——安装——节能的方式,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一种务实的方法。这种设备节能的特点是操作简单,易于实行,除了初始投资之外对用户并没有太高的要求;而与此同时,用户检验节能效果的方式也比较单一,每到达一个能源支付周期时,能源支出的变化也大致就是节能设备的实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