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广东省节能宣传月启动仪式暨第二届国际(广东)节能展上周末在广州拉开帷幕。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今年的这场节能大秀显得有点特别,重头戏是“工业和通信业合同能源管理论坛”,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和广东省相关部门均委派大员参加,参与主办的部门达12个之多。
合同能源管理何以能够成为如此受到器重的议题?在节能减排国策中到底占据何等重要地位?串起节能产业链。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戴彦德一份长达100张幻灯片的报告部分解答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戴彦德指出,自2010年4月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这一里程碑式的文件出台,合同能源管理就开始成为节能产业乃至节能减排国策中一个越来越重要的手段和措施。节能服务公司与用户签订能源管理合同,为用户提供节能诊断、融资、改造等服务,并以节能效益分享方式回收投资和获得合理利润,可以大大降低用能单位节能改造的资金和技术风险,充分调动用能单位节能改造的积极性,是行之有效的节能措施。
戴彦德分析,企业不能简单地将合同能源管理作为一个单一的管理或技术措施来看待,应该意识到,合同能源管理是一个集成平台,将节能产业相关利益方结合在一起,把整个节能产业链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节能减排所有要素集中在一起,为节能减排国策提供了一个系统的解决方案。促第五大能源崛起
戴彦德甚至认为,从宏观上看,节能可以被认为是石油、煤炭、天然气以及可再生能源之后的第五大能源。而合同能源管理正是促使第五大能源在能源结构中比例越来越大的催化剂。
戴彦德介绍,“十一五”期间,节能投资总量已经接近9000亿元,拉动相关投资接近50000亿元。“十二五”期间,这个数字突破万亿是可以预期的。
但戴彦德同时强调,合同能源管理的潜力到目前还远远没有挖掘出来,原因在于财税扶持政策少、融资困难以及规模偏小、发展不规范等突出问题,难以适应节能产业迅猛发展的需要。跨国巨头抢占高地
出席论坛的施耐德公司高级经理刘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公司已经把包括合同能源管理在内的综合节能服务作为一个新的增长点来重点培育,并且业务发展的确超过其传统的电气、制造类别。
刘燕介绍,施耐德将用三步战略抢占节能高地。第一步是比较传统的被动能效服务,主要针对节能减排压力很大的钢铁、水泥、化工、建筑等行业,培育专业团队和业务范式;第二步是推行数字化能效管理,建立能源可视化体系;第三步是推行主动能效服务,提供深度能效审计和能效诊断,提供运营服务。
记者在展场还看到,大量跨国巨头开始把以合同能源管理为代表的现代节能服务业作为主要业务来培育,例如国际认证巨头通标公司(SGS)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