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晶硅技术路线的光伏组件每年产能50GW(1GW=1000MW,1MW=1000KW)以上,占据光伏组件市场逾八成的份额;而聚光光伏技术路线的组件产能才几百兆瓦(MW),还不到晶硅技术路线的一个零头。
中国晶硅光伏行业苦于应对美欧反倾销之际,高倍聚光光伏行业却在为规模欠缺所致的高成本问题而苦恼。
“晶硅电池成本的迅速下降,让其他光伏技术路线遭遇挑战。第一太阳能(First Solar)关闭了其德国的薄膜工厂,聚光光伏同样面临压力。”9月17日,上海聚恒光伏有限公司(下称“上海聚恒”) 总经理容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上海聚恒专注于高倍聚光光伏发电技术开发及系统集成。
在太阳能发电领域,存在晶硅、薄膜、光热、高倍聚光光伏等多条技术路线。目前,国内晶硅技术路线的光伏组件每年产能50GW以上(1GW=1000MW,1MW=1000KW),占据光伏组件市场逾八成的份额;而聚光光伏技术路线的组件产能才几百兆瓦(MW),还不到晶硅技术路线的一个零头。
高倍聚光光伏是通过超过300倍以上的聚焦光学系统,将太阳光汇聚在一块指甲盖大小的“多结三五族”光伏电池上,通过光电转化进行发电。该技术所标榜的最大特点是:光电转化率高,占地少;高温下发电效率衰减慢,日发电量高。
国泰君安新能源行业研究员侯文涛说,虽然优点不少,但由于高倍聚光光伏相对晶硅路线是新技术,电力投资商需要一个认知过程。
成本拆解
“现在的问题是,光伏企业中采用这一技术路线的太少。”蓝特光学股份有限公司销售部经理姚良说,产能放不大,成本就难以进一步下降,“比如现在我们模具的成本占到产品的30%~40%,如果产能能够迅速放大,这块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这就意味着直接削去了三成的成本。”
全球规模最大的10家高倍聚光光伏企业中,有8家的二次光学元件来自于蓝特光学。姚良称,其工厂的产能在100MW以上,但由于目前全球聚光光伏的生产规模还是太小,所以公司现在产能利用率大概只有30%左右。
二次光学元件是高倍聚光光伏组件之一。按容岗的说法,高倍聚光光伏组件拥有30%左右的光电转化率(高效晶硅光伏组件的转化率在18%左右),但其每瓦的成本眼下是晶硅光伏组件的两倍多。而高成本的症结正是在组件阶段。
容岗比较了晶硅路线和高倍聚光路线下的成本差异:按多晶硅料现货20美元/公斤计算,每瓦组件在硅料上的花费是0.12美元,到硅片阶段,是0.25美元/瓦,电池阶段是0.41美元/瓦,最终到组件,成本是0.61美元/瓦;而高倍聚光光伏的成本分布情况是,进入锗晶元阶段,成本是0.04美元/瓦,到电池阶段成本上升到0.2美元/瓦,相对晶硅电池有优势。不过到了组件阶段,成本就上升到了1.2美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