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前段时间在北京地铁上弄丢了她的iPhone,疑似被盗。第一时间便到附近派出所报案。警察并没有因为她的心急如焚而动容,手机被盗事件对于他们来说太司空见惯。彼时等候在派出所的手机失主大概就有四、五个人。对这种事情的处理大都是警察登记资料后失主回家等通知,也许某一天警察打电话说他们抓到了“大鱼”,碰巧你的手机也在赃物之中。
手机盗窃泛滥并非中国特色。美国《旧金山纪事报》(San Francisco Chronicle)报道称,2013年4月,旧金山盗窃案一半与电子产品有关,其中又有接近一半与iPhone有关;4月开始,当地三星Galaxy系列手机被盗数量也直线上升。而据纽约市警方的数据,去年1月1日至9月23日共发生11447起苹果产品被盗事件,同比增长40%。就在本周一,纽约州总检察长埃里克·施耐德曼(Eric Schneiderman)宣布已致信苹果、谷歌、微软和三星,询问有关手机保护的信息,要求他们采取措施阻止手机盗窃。此前,有执法官员批评包括苹果在内的科技公司被指对手机失窃问题没有明显作为,因为他们可以从新手机的销售中得益。
设备商在预防和打击盗窃上确实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间,比如在硬件层面的防盗技术、预防二次使用技术乃至自动销毁技术等。苹果已经提供了一些手机找回功能,三星等公司也通过一些第三方应用(app)来实现这一点。苹果的Find My iPhone和基于安卓系统的360安全卫士、腾讯手机管家等app不仅可定位手机,还可以在无法找回手机的情况下,远程登录消除手机里的数据,包括通话记录、短信、通讯录、绑定的各类帐号等。不过为了避免手机丢失后存储在手机里的数据找不回来,惟一的办法就是提前做好备份,比如实时把数据存储到云盘里等。
苹果在这方面仍然走在前列。根据国内科技媒体36氪的报道,去年底苹果向美国专利局提交了一个手机防盗系统专利的申请,这个技术可利用手机的加速传感器判断是否被盗,当手机移动有“突变”(比如突然有个很大的加速度)时,就进入警惕状态,一旦这种变动超过它的预设阀值,就会触发警报。
智能手机除了承载基础的通信功能,也正逐步成为个人的随身数据中心和身份鉴权设备。手机中不仅存储了照片、通讯录、短信和通话记录、社交app等私密数据;手机号码还与网银、支付工具、网站、银行、保险公司、商家会员认证等进行了绑定。手机的遗失,除通信不便以及重要数据丢失的损失外,还可能造成隐私泄露和与之绑定的各种ID被盗用,这远比丢手机本身更可怕。明星的艳照门、失主的联络人收到骗子或敲诈电话,乃至与手机绑定的银行账户号失窃等都是手机丢失的风险表现。
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带动了智能手机市场的蓬勃发展,研究机构IDC最新数据显示,全球智能手机2012年的出货量超过7亿,其中苹果系列手机和运行谷歌安卓(Android)系统的手机一共占了91%的市场份额,安卓系统的代表就是三星手机。中国市场更是如此,美国知名科技博客Business Insider认为,今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约为6900万部,同比增长119%,其中三星、苹果分列第一和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