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子工控网讯:30年弹指一挥。中国制造到了另一个时间节点——互联网新经济模式强烈冲击传统行业,刚步入而立之年的传统中国制造企业,能否继续谱写新的商业传奇,或者被新的时代所淹没?我们将如何涅槃重生?在此,有必要回顾一下1984年所诞生的仍没被时间淹没的企业走过的历程,从中再拾初衷,并发现我们转型发展的动力。
致敬1984,小作坊从求精中起步
1984年,还没有“德力西”这个品牌,但它的前身——求精开关厂已经在温州乐清柳市呱呱落地,这是一家只有8名员工、5万资本的家庭小作坊。在周边的人看来,我可能会就此满足,但很少有人能理解,“求精”二字于我已是一种特殊情怀了。
1984年的柳市,已经成为全国闻名的电器市场。作为改革开放市场化经济而产生的“温州模式”已经略见雏形,成为全国各地效仿的榜样。但伴随着经济开放搞活的同时,一些假冒伪劣的现象也开始泛滥。为了提高产品质量,我三次乘船逆流而上,赴上海“求贤”,寻访工程技术人员。
那时并没有动车和飞机,从温州到上海,船程需24小时。对于率先进行市场化尝试的温州老板来说,政策前景并不明朗,而企业自身也因为质量、资金等处于多重矛盾和困惑。每当乘船前往上海,我就体会到,逆激流而上船体,就好比刚刚起步的“求精”,虽然不断摇晃但一直在前行。
自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的6年,中国制造的代表企业纷纷破茧而出,梳理这些代表企业的历史,花开满园的盛景正是在1984年出现的。这一年1月24日,邓小平同志第一次亲临深圳特区视察。此时,深圳经济特区刚刚成立4个年头,特区的建设热火朝天,但国内关于“改革开放”的争论、围绕特区的非议同样云谲波诡。
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目睹了发展变化后,欣然提笔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邓小平同志首次南巡发出的政策信号,为许多雄心勃勃的草根企业家带来了创业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