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子工控网讯:中国的制造业正进入举步维艰的地步,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BCG)日前发布报告《全球制造业的经济大挪移》显示:中国的制造成本已经与美国相差无几。全球出口量排名前25位的经济体,以美国为基准(100),中国的制造成本指数是96,即同样一件产品,在美国制造成本是1美元,那么在中国则需要0.96美元,双方差距已经极大缩小。
世界500强企业,如施耐德、微软等企业在全球的业务都正处于巨大的调整,外企中国公司的裁员行动已经不仅仅在少数企业中蔓延,或许在目前无法找到更好的方法去挽救企业财务报表的时候,减少成本是唯一可以立竿见影的事情。这些生产制造业企业员工的溢出转型已经开始令人才市场面临巨大压力,生产制造业企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和技术型,大型企业出来的员工犹如从大机器上落下的一颗螺丝,他们能做的更多是去往另外一台大机器,才能获得足够的重用,拿到只有大机器才能支付的高于平均水平的职务报酬。
2015年,中国经济正在接受更精细化的挑战,内外部环境倒逼产业转型,但这也是个充满惊喜的时代,从来没有哪一次像现在这般难以预测未来究竟会怎样。至少可以想象生活将会变得更为便捷;工作将被要求更为高效;管理将被要求更为精细;服务将被要求更为人性。这个时代,对于企业来说,方向的错误或许才是最致命的。
“中国制造”将进入“中国智造”?
有人认为,“中国制造”将进入“中国智造”,创意设计将替代过去的简单劳动力加工,创新会成为推动中国工业转型升级的必然工具。
中国转型是必然趋势,既有主动转型,更有被动转型,中国工业转型是否真有想象的那么简单?从工业2.0直奔工业4.0?从制造直接到创造?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是否与欧美转型阶段相似?答案或许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就是中国,它必须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创新可以提升国力,也可以获得更多附加值,但这还只是产品的上游,还不是产业的上游——没有话语权,你说了不算。产品创新优化的是市场中的一个环节,但没有改变最重要的:地位。单纯的中国“智造”,没有优势。
有句广告词:“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总部位于中国杭州,在美国上市的阿里巴巴集团在英国收购P2P企业,鼓励融资给到中国采购的英国中小企业。阿里巴巴正在做的这个事情,或许可以视为通过资本促进下游采购需求,促进上游的生产制造和贸易,旨在打通中国产业发展的瓶颈——“不通”。“产业链,好产品”,中粮的广告词,很有深度。
国际贸易方面,在需求导向下,是由下游决定的。在政治导向下,是由上游决定的。不论由谁决定,打通它,总是有价值的。在产业链中,通路比生产重要,业务能力决定市场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