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子工控网讯:从做简单的出口创汇、做贸易、做OEM,到投资建厂,长虹用了近10年的时间实现了产品、制造、技术层面上的“走出去”。
在这一过程中,与长虹差不多同期,1998年海尔提出国际化战略,1999年在美国建厂;1999年TCL在越南开设第一家工厂,2002、2003年接连收购施耐德、汤姆逊……其他中国家电企业也开始逐渐将目光瞄准海外。
观察这些早期走出去的家电企业国际化路径,相比于海尔的先难后易投资建厂,TCL的并购,长虹则是采用了一种先易后难的发展策略。
先布点,成立办事处,根据条件情况,一个一个的发展,经营子公司,在初期进行海外规划时,长虹第一批铺设了10个办事处,如同种下一颗颗火种和希望。
印尼成为最先成熟的海外市场,长虹的第一个海外办事处和工厂都建在印尼。1999年长虹电视产品进入印尼市场,第二年长虹的第一个海外工厂在印尼开建。2001年长虹产品出口突破1亿美元。
印尼是拥有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是东南亚人口最多的市场,未来需求增长强,市场空间大。选择印尼也是因为离中国市场较近,华人消费者多,对中国认知度较高。相比成熟且壁垒森严的欧美发达国家市场,以东南亚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家更容易开拓。
2000年,长虹同印尼当地合作伙伴合资建立彩电生产工厂,2002年又建立了空调装配工厂,2008年合资控股88%成立长虹印尼电器有限公司。在印尼市场,长虹一步一个脚印,迈出国际化的第一步。
经过16年的发展,长虹在印尼已成为中国第一家电品牌,近年来,年平均增长率30%以上,连续5年被评为“TOP CHINA‘S BRAND”。长虹是中国企业在印尼第一个成功申请保税库的企业,取得了与三星、LG等同等快捷的通关条件。
在完成印尼建厂布局之后,长虹又将目光投向了欧洲。为了保护本土企业,当时的欧洲市场对中国彩电征收高额反倾销关税,中国彩电一直进不去。但面对全球三大主流电子产品消费市场之一的欧洲,不突破又觉得可惜,长虹果断决定在当地投资建厂。2007年,长虹欧洲项目在捷克投产,国际化进程开始深入欧洲腹地。
长虹捷克工厂是目前在捷最大的中资制造业投资项目,也是中国家电企业在欧洲自主投资的第一个海外生产基地。以捷克为基地实现欧洲本地化生产经营,欧洲占长虹海外市场份额比例达到35%。
“当年和长虹一起在欧洲建厂的还有TCL和海信,但这么多年一直坚持下来的只有长虹。欧洲市场对于企业的要求高,我们也遇到很多困难,能坚持下来得益于集团欧洲战略的坚定支撑。通过沿着欧洲战略的持续布局,欧洲企业在产品、质量管控方面的理解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参考,无形中带来了非常多的促进,对海外业务来说也是一种帮助,这也是我们坚持的原因。”阳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