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化,云计算,催生出越来越多的数据中心项目,仅在中国每年新增的数据中心数量就多达6000多个。而与此同时,国内数据中心在建设之初的规划缺乏整体性,数据中心建设往往是随着“一拍脑袋”拔地而起,这可能会造成相应参与方需求的模糊和责任的缺失,从此以后麻烦不断,事故意外频发。
而在数据中心的日程运营维护过程中,也同样匮乏顶层设计。IT基础架构和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各自为政,就是在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内部,供配电、制冷与气流组织等关键模块也都“各扫门前雪”,不但大大降低了整体架构的可用性和可靠性,也使得数据中心的PUE居高不下。
我们应该如何构建数据中心的“顶层设计”,为用户提供更快、更绿、更密、更加容易扩展的模块化产品,满足快速变化的业务需求?我们又当如何做到“善用其效,物尽其能”,从根本上改善PUE指标?记者对施耐德电气IT事业部大中华区战略市场总监谢卫刚进行了专访。
云计算催生变革
在传统的IT架构下,以服务器/存储/网络设备为代表的IT基础架构,承载了用户所有的IT应用;而以供配电/制冷等为代表的物理基础设施则服务于IT基础架构。这是一个相对垂直的,呈现出“烟囱状”的架构设计,各个层面之间基本上紧耦合,缺乏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但云计算的出现和大行其道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切。
“首先是虚拟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它极大提高了IT设备的使用效率,提高了机房IT环境的使用密度,而高密度又催生了机房环境热点的出现,对于基础设施提出了挑战。同时,虚拟机的出现和迁移,使得IT负载更加动态灵活,热点随时可能发生迁移,基础设施必须能够提供与之对应的灵活性。”谢卫刚说。
“云计算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按需供应,业务对于IT的要求,肯定会传导至数据中心基础设施上来,这就要求我们所提供的基础设施必须要具备灵活扩展的能力,这也是这几年模块化数据中心设计理念和集装箱数据中心大行其道的原因之一。”谢卫刚接着说道。
伴随着模块化的同时,集成化的趋势也在越发明显。“在传统的模型下,用户可能会自己购买空调,再去购买UPS或者供配电系统,但那是从设备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而现在,用户的行为正在发生变化,数据中心不再是一个设备的堆叠,而是如何对这些设备进行整合性管理,从精细化运维管理的角度将数据中心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谢卫刚如此说道。
他的描述也基本上印证了施耐德这几年来的战略调整。
首先,施耐德重新调整了企业的组织架构,在原来APC的基础之上组建了IT事业部,将部分IT的理念引入到基础设施中。
其次,收购了优力空调,构建起了完整的基础设施产品线,同时配合智能楼宇、低压电气等事业部可以为用户提供“风火水电”一体化的完整解决方案。
第三,在管理方面,施耐德推出了英飞系统,在可扩展性、模块化、高密度、虚拟化等几个新一代数据中心特性方面进行了很好的管理。
业务驱动未来
对于数据中心的规划和运营者来说,由于对容量和密度长期规划的不确定性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数据中心的整体建设计划,造成投入浪费和效率低下的问题,而准确预测未来业务的需求也非常困难。
在他看来,国内风风火火的数据中心建设浪潮中,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群体。“第一个是企业自有数据中心,用户将数据中心作为业务流程中的关键环节和支撑工具;第二种是类似于超算中心等数据中心,用户将其看作为吸引客户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将数据中心作为一种投资;而第三类是包括部分地方政府和运营商等,他们将数据中心作为其主营业务,将数据中心作为生意本身。”
对于不同的用户来说,数据中心与业务的关联是不一样的,对于数据中心的需求也不尽相同。但是,在整个企业级的数据中心的市场中,随着云计算的成熟,安全性不断的提高,托管服务和云服务已经走进了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IT产业的新一轮变革已经来临,物理基础设施也将随之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