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德电气的全球CEO、法国人Jean-PascalTricoire是个中国迷,有个很中国化的名字:赵国华,能用汉语进行较为顺畅的交流。
香港本地或在香港有驻点的世界500强企业都会首选中环、湾仔一带作为办公地点,施耐德电气却将办公室选在了距上述地段还有一定距离的鲗鱼涌。而一进入办公室,就会在陈设中发现这家从做实业起家的企业具有的特质——务实、专注而不浮华。
按约定时间一分不差出现在施耐德电气采访室的赵国华向记者讲述了这家已有177年历史、出身于法国铸造厂的世界500强企业的漫长历史、现状以及未来,并谈及他27年来在施耐德电气的感悟以及施耐德电气与中国市场的关系。
他总结说,施耐德电气能基业长青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顺应时代和客户的需求,继而做出改变,“我们是一家老的公司,但也是一家非常新的公司。70年代的施耐德电气和现在的施耐德电气,只有一件东西保留下来了,那就是我们的名字。”
曾经的武器制造商谈话从名字开始
“‘赵’在中国是最有名、最普遍的姓,‘国’是国家的国,‘华’是华山的华,组合起来就是赵国华。”赵国华用中文向记者这样介绍自己的名字,并说这是20年前初次到中国时中国朋友为他取的名。“别人取的名字都没得选,喜不喜欢都得这么叫。”他打趣地说道。
赵国华于1986年加入施耐德电气旗下的梅兰日兰,做销售相关的工作。“1981年我们和河南平顶山市进行技术转移,开始了我们在华的业务。1987年第一次在中国的电力行业开始合资。”
而施耐德的电气业务也正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壮大,并在这一阶段将其定位为核心业务。在此之前,施耐德电气的业务重心主要集中于钢铁工业、重型机械工业以及轮船建造业。由施耐德兄弟创办的“施耐德”最初进入的领域是钢铁制造,在一战和二战期间,已成为专业武器制造商的施耐德与当时的国际电气集团西屋(Westinghouse)结盟,将业务拓展至发电站、电气设备和电力机车的生产制造。战后,施耐德逐渐停止武器制造,重新进行集团结构重组,并将业务主要转向建筑、钢铁和电力行业。
顺应客户需求而变
对于施耐德在战略业务选择上的变化,赵国华认为这是顺应客户需求变化而做出改变,而这正是施耐德能长期生存的原因。“施耐德1836年成立,成立很长时间了,这期间进行了很大的变革。我们是一个老的公司,也是一个非常新的公司,这么多年只有一个保留下来的东西,就是施耐德这个名字。70年代的施耐德电气和现在的施耐德电气没有一个共同的地方”。
施耐德电气的媒介工作人员以“顺势而为”来总结赵国华的这段话。在上世纪初全球电力工业刚刚起步不久,施耐德电气通过与西屋的合作开始切入电力工业这一领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电力工业迅速壮大的时期,施耐德电气迅速调整,将业务重心锁定在电力工业。
当问及施耐德电气在中国的开端时,施耐德电气的媒介人员用两个问题反问记者,“你是否见过用来控制电灯开关的电灯线?是不是感觉以前停电很频繁?”她介绍说,在改变上述状况的过程中,梅兰日兰推出的产品起了很大的作用,“梅兰日兰进入中国后,生产的微型断路器产品逐渐取代了保险丝,让用电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都得到了提升。在上世纪90年代初,施耐德旗下的奇胜品牌将开关面板带入中国,结束了中国使用灯绳开关的时代。”
赵国华那时候还没有到过中国。“我在意大利待了5年,到1995年我才被派往中国,在这里待了5年,主管市场部和销售。”他并未过多谈及他到中国后开展过的具体业务,只总结说,当时在中国做生意有很多困难,“那个时间的中国和现在很不一样”。而突破这些困难的经验就在于要经常和客户见面,和客户交朋友,建立好的关系,“每个地区都有它的特点,比如你在重庆,就应该跟他们说重庆方言,你要了解他们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