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子智能电网讯:一家跨国公司在它的本土异常成功,来到中国市场就会自然而然地获得成功吗?答案当然不是绝对的,当我读到《不一样的25年》这本讲述施耐德电气中国故事的书时,更加确认这种成功不是想当然的,成功的条件要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得多。
施耐德电气大概是因为它所处的行业的原因,普通中国人并不一定能意识到它的存在,尽管它的一项创新是把拉绳开关换成了墙面开关,把保险丝换成了微型断路器,而这些已经深刻地影响到了我们每一个人。相反,作为读者我们更多地看到施耐德大概是在施耐德和中国的本土企业德力西联姻的故事,还有后来风波不断的施耐德和雷士照明的另一段故事。
施耐德电气其实和中国很有渊源,1896年7月的一天,法国政府刻意安排来访的李鸿章参观了当时法国最为重要的军火工业企业——施耐德公司,对于这位中国洋务运动中的重要人物,法国人希望这家生产法国第一辆火车机车也是世界上第一艘蒸汽战舰制造者的企业会引起他的兴趣。这次参观体现了法国人的远见。
关于施耐德的一个更有意思的故事是,在李鸿章到访23年之后的1919年,这家公司里来了一位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更重要的人物,一名叫做邓希贤的年轻留学生成为了施耐德下属工厂里的一名轧钢工人,他以此来完成他的勤工俭学生涯,他就是多年之后的开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邓小平。
这些都是故事,施耐德真正在中国扎根落地还是在邓小平开启市场化道路之后。1987年,施耐德在中国的第一个合资公司——天津梅兰日兰开业;1995年施耐德中国公司成立,开始了一轮在中国的大规模投资;2000年在北京、上海和广州建立物流中心;2005年在上海建立中国研发中心;2007年全面实施节能增效战略,与德力西集团成立合资公司,巩固中国低压电器市场领导地位;2010年,施耐德亚太总部迁至北京,进一步提升中国市场的领导地位;2012年,施耐德又在武汉大举投资,推进它在中国的中西部市场的战略。
应该说,《不一样的25年》并不是一个关于施耐德在中国历程的简单的回顾。按照施耐德电气中国区副总裁、市场部负责人王洁的说法,施耐德在这本书里面倾注了三个目标。
第一是通过回顾过去,来感谢所有的合作伙伴以及客户;第二,是施耐德电气想为自己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做一个小结;第三,也是希望这样一个文库,可以帮助媒体人以及普通人更好地了解施耐德,看到这家公司背后的故事,看到施耐德公司中的人。
如果是这样三个目标,我觉得基本都实现了不错的效果。而我们作为旁观者,其实还可以从中得到更多。就举上面王洁提到的第二个目标,施耐德的本土化小结,这何尝不可以成为中国的公司走出去时可以参照的成功案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