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子工控网讯:“不是并购,而是合资合作。”施耐德电气中国公司总裁朱海,总是在强调这个观点,在他看来,并购意味着一家独大和控制,合作意味着优势互补和共赢,这是两个不同层面问题。
自1980年代通过“合资合作”而非“并购”的方式进入中国的这家法国公司,似乎特别喜欢自己 的“中国”标签,热衷于讲述自己的中国故事。施耐德电气全球集团主席赵国华则说:“我们不是只有一个文化,当我们到中国时,施耐德电气的文化就是中国文化,当我们到美国时,施耐德电气的文化就是美国文化。”
这是一家1836年由一对兄弟在法国建立的,拥有177年历史的跨国公司;是总部在法国,大股东在美国,市场主要分布在美、中、法、俄,却在中国拥有最多员工的公司;也是自1987年进入中国,参与并见证改革开放这一中国特殊的历史阶段,在2011年中国加入WTO十周年纪念日,代表在中国的成千上万外资企业发言的公司。
站在中国企业的角度,我们该如何看待施耐德电气?竞争对手,学习对象,善意的“中国合伙人”,还是 “未来的自己”?
我们总是期望成为既大且强的“百年老店”,但时间还没有给我们这个机会,从这个角度看,施耐德电气就像是一面镜子,能让在野蛮环境中生长起来的、至今仍会时常被自己的幼稚和冲动“围困”的中国企业,有机会审视一家成熟公司的思维、行为方式和应有的气质。
施耐德电气之于中国企业的最大意义,正在于此。
因应大势 不吝冒险
如果给施耐德电气的这次进化一个简单描述,应该是:由“产品导向”向“行业,最终用户和服务导向”的转型。这是施耐德电气历史上从没有发生过的事。这家企业几经生死却总是“满血复活”且更进一步,背后的秘密倒也不复杂—因应大势、不吝冒险。
《中国合伙人》的末尾处,有这样一个细节,“新梦想”校长成东青,搬着梯子,不厌其烦、不辞辛苦的,把一座偌大办公楼里的灯泡,一个个拧下来,做的专注且投入。他的朋友兼合伙人王阳在旁白中说:“他关灯不是为了浪漫,而是省钱。”
作为艺术作品里的人物,成东青不等同于现实中的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俞敏洪也当然没有为了省电拧掉办公楼的灯泡,但他做了另一件事:在今年6月,他随中国企业家俱乐部,在欧洲之行中访问过施耐德电气,听了他们讲述自己关于“楼宇能效解决方案”的业务之后,便萌发了请施耐德电气对自己的家和新东方总部大楼进行节能改造的念头。
近年来,施耐德电气不仅将自己的Logo涂成了绿色,而且加了一个说明:“全球能效管理专家”,来标示自己的又一次转型和“进化”。这源于赵国华10年前的一次非洲旅行,在这片以野生动物闻名于世的大陆上,他看到的却是工业化带来的严重污染,由此萌发了一个念头:能否在绿色环保、节能减排方面做一些什么?
一家有高度国际化的世界五百强企业,做一个方向性的战略转型当然没有那么轻易,我们也无法在有限的篇幅中,完全还原这一持续数年的讨论和胶着中所发生的精彩故事。如果作一个比喻,它就像一台庞大的列车,调头非常之难,但一旦调整好方向,却可以用不可遏制之势,坚定地驶向远方。
中国距离非洲有万里之遥,但对于环境污染却有相同的切肤之痛,不用列举那些耳熟能详的冰冷数字,只需呼吸一口北京的雾霾,就可以深切地感觉到,每一个人都在为粗放式的经济增长付出代价—这是一个全球背景下的中国现实。